另外,如果各位對上述風波有什么看法,也請另外開貼或在留言區討論吧~
要不得的“家長式”思維
遺憾的是,在事件進行中的第二天,新紀元學院家長委員會(家委會)發表文告,質疑有心人刻意唆使和主導一小撮學生召集這場機會,并認為這些有心人士企圖以此干擾董總的行政措施。家委會甚至呼吁學生們“結束這場不成熟的鬧劇,專心致志地搞好功課,讓父母安心”,并說這些行動是“不實際也沒有意義的”。(注)
大專生的“功課”是什么?這是看了這則新聞之後,筆者第一個思考的問題。學生在象牙塔內學習的,除了本科專業知識,更需要學習如何獨立思考,建立分析和批判能力,關心自身的問題、也關心社會,進一步鞏固自己的人格觀、社會觀和國際觀,這一切,都是大專生應該做好的“功課”,缺一不可。學生們從小就被灌輸“學生是國家未來棟梁”的概念,難道我們所謂的“棟梁”即是指空有一堆專業知識積累,卻欠缺獨立思考、分析和批判能力,不懂得建立自己的人格觀、社會觀和國際觀,而只懂得以技術謀生的“人”?
今天,新院學生邁出了第一步,嘗試以實際行動來體現他們對事物的觀察和思考,作為家長、作為教育機構的領導者,是否也應該嘗試與他們進行對話,聆聽他們的心聲、進行互動溝通,厘清此次風波的問題核心,而非一昧地要求學生們噤聲,禁止他們發出自己聲音的空間?
放眼望去歷史上的學生運動,無不被懼怕自身權威被挑戰的當權者以“被一小撮人鼓動”、“學生思想不成熟”等理由污名化,從而扼殺了溝通對話以及探索學生訴求背后意義的空間,也扼殺事情或因雙方的溝通而開拓新方向的可能性。
這種“家長式”的思維,不只在新院學生、家長、董總的糾葛中出現,不只在各大大小小學生運動中出現,也更是我們的國陣政府面對事情時的慣性思維:不容異議、不容挑戰、不容爭取,“家長”們永遠是對的一方,而學生/人民永遠是“不成熟”而“易于煽動”的另一方。難道國陣政府不也希望人民“搞好自己的功課(生產)”,“讓父母(政府)安心”,不要搞“不實際”也“沒有意義”的什么反英文數理教育、興權會訴求、反內安法令燭光會等等行動嗎?
當308政治海嘯過后國內人民更加熱烈地探討平等、民主和自由議題的這個時候,新紀元家長委員會所發出的文告聲明,似乎已跟不上社會進程的腳步,卻也讓我們認清了一個悲哀的事實:服從權威(家長)、排除異議,仍然是許多大馬人民的思考模式。
注:參考《獨立新聞在線》<學生家長教職員抨毀校園民主 華小工委會:讓新任院長發揮>http://www.merdekareview.com/news.php?n=8105,2008年11月14日。
(此文已刊登于2008年11月19日《光華日報》<異言堂>版<坐看云起>專欄)
2 条评论:
鹿川:我也有关注新院事件的发展,据我所知,问题会发展到这个地步,主要是董总叶新田等人认为柯嘉逊的权力过大,所以才会有不与院长续约的动作,以方便收回院长的权力。从此事件中,我们可以看到权力令人疯狂与腐败,即使是董总也没有例外。大家如果有兴趣要多了解,可以到《当金大马》看郑云成对总总的批判诗,《华教内战》(前传)、《华教内战》(花紫篇)与《华教终结者》。
马来西亚应该被归类为“半民主国家”……华教注定有被打压的命运……
发表评论